10.26.2008

甜言蜜語 Sweet Rain

這部電影可算是完全唔跟封面,甜言蜜雨之名完全係牛頭唔搭馬嘴,令一個咁好既電影大失吸引力。故事講金城武演既死神,負責到人間用七日決定目標人物應唔應該死還是可以繼續生命。香港既雜誌雖然都有介紹,但睇完之後都覺得那些介紹大多流於表面及樣板化,並無講到原來呢部電影對於生命及希望既重要含意。好坦白講,如果唔係有金城武,我未必會選看這電影。如果中文譯名可以直接用《死神的精確度》,雖然字面意思難明,但應有較大吸引力。

中國人有謂死有輕於鴻毛,重於泰山,此故事其實都有相近意思。電影內描述了死神在不同時期執行的三次任務,在第一次任務,死神最後給那個女人繼續生命,因為這個女人終於找到自己生命的一份光,一個生存的希望。在第二次任務,我地見到死神的決定不止影響了一個人的生死,亦影響了這個目標人物身邊的人。雖然在這任務死神最後都決定了目標人物死去,但死因及時間的不同,卻令到這目標人物的手下,增加了自己對信念的信心及勇氣。在第三次任務,死神重遇第一次任務中的目標人物,事隔數十年,死神雖然對目標人物只有很小的記憶,但這名女子,並沒有浪費自己幾乎失去的生命,雖然身邊的人相繼死去,但始終珍惜及愛護自己的生命,並活出了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這三個任務發生在不同的年代,電影對於第一及第三個的時期表達得比較混亂,觀眾只係能夠估到一個係十幾年前,一個係好多年後,但基於這名目標女子的年齡,相信相隔應該不多於40年,但由第一個咁老士既年代,去到第三個有靚女機械人,只係短短四十幾年卻好似不太可能。不過,這只是一個表達上的美中不足,對於電影想表達人對於希望及生存的勇氣及意義,並沒有影響。

情迷巴塞隆拿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活地阿倫來到巴塞隆納,講既都重係連橫既錯摸事件和愛情之中既口不對心,當然不忘對藝術家及現代人心理來一場反諷。內容保留到一貫既水準,可惜表達技巧上卻出現一種很悶既感覺。

故事講兩位美國女孩去西班牙的一場旅行,兩人對愛情有不同的想法。本片暗暗地想表達愛情其實是自我內心信任和滿足的感覺,好多時一個小諗法唔同左,整個愛情觀便不同了。片中一句對白應該可以成為經典,"I love him, but i am not in love with him",值得細味既一句,但係咪其實真係諗得太多?唔可以"in love",會唔會係因為有太多野放唔低?為何總要徒派煩惱?

史嘉麗祖安遜在片中有一個不安於現狀心理病,病情係當佢身處於一個太幸運安穩既環境既時候,會感到無法忍受,總想逃之夭夭。這聽來可笑,但其實十分常見,起因是我地都太安穩,物質上也大都容易得到滿足,所以內心便產生一種對抗的魔鬼。如果可以找到真正既心靈滿足,相信可以不藥而癒。

之前話套戲做得悶,其實好坦白講,係因為部戲實在用得太多旁白去交達劇情。觀眾在聽旁白時看著畫面中人好似無無聊聊咁等講完對白繼續做戲,感覺好古怪,大減投入感。

10.04.2008

20世紀少年 20th Century Boys

好老實講,對於《二十世紀少年》電影版,我內心既感覺係難以簡單咁講出來的。事前聲明,我係《二十世紀少年》漫畫版既超級忠實支持者,極度喜歡這部充滿神奇和科幻的奇情故事,更喜歡當中以大量文化產物去描繪一個年代的手法。當我得知此漫畫將會拍成電影時,我既興奮亦害怕,興奮在於可以在大銀幕看到這部原本已經很有電影感的故事,害怕是電影版會失去左漫畫既精髓。我甚至一度決定唔睇電影版,以保持自己一份收藏在內心既期盼,但幸好在獎門人既支持下,我們終於看了這部《二十世紀少年》。我甚至在中段既時候,對於自己喜愛既漫畫場面,能夠真實化而感動。

講番呢部戲,總體上好多場合都做到漫畫既效果,我想電影和漫畫既最大分別,應主要有兩點。第一點是電影版少在好多對七十年代文化既描寫,雖然都有係咁意提下迷幻音樂、廿八歲不死之困惑和Woodstock音樂會,但都只是係咁意,文化傳承及年代投入感都大大不及漫畫版。

第二點係電影版觀眾只需要等兩次,就係睇完第一集等第二集,睇完第二集等第三集,但係漫畫迷當年可是期期都要等,故事既複雜程度更令我當時次次睇新一期都覺得有需要由第一期重看一次,電影版觀眾便少了這種痛苦﹝可能其實是樂趣﹞。

明顯地整個故事及未來兩集既發展,好多睇過漫畫既人都會知道,但事後咁睇番,真係好佩服浦澤直樹既講故事能力,當時追漫畫既時候,曾經一度以為此作又係一個偉大得失控既故事,誰知去到最後竟然真係收到尾,同埋竟然有少少反高潮和夾到做朋友一齊玩呢個關係,實在係令人歎為觀止。

期待《二十世紀少年》第二及第三集,但是以現時既進度,三集係咪真係可以拍哂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