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經唔覺,已經停寫movie record數月了。
無錯,我已經唔會再為所有入戲院睇的戲寫下感想了,這是在2010年十二月尾下的決定。
因為時間接近的關係,我要聲明,這和結婚是完全沒有關係的,獎門人甚至對此決定表示可惜,畢竟她也是一個影迷。
大大話話,呢個blog都已經寫左好多年了。寫出來的東西是好是壞,我無法評價,但事實上,我是寫得絕不輕鬆的。基本上那短短的數百字,總是要花上差不多一小時去寫。無形中,這亦是一種壓力,在睇戲的時候已經開始諗點寫影評,難免有一點抽離。在放棄後的這數月,已經看了很多部電影,感覺上的確是可以更加投入。
好笑既係,為了不受別人的觀感所影響,我在寫作前是不看其他人的影評的。但又因為我成日都好遲先寫,所以大部份時間我是睇唔到其他人的睇法。
另一方面,畢竟也寫了這麼多年(可惜既係,留言始終都係咁少),也是時候把心力放在自己的其他興趣吧。
多謝支持。
4.17.2011
再見
Posted by Darth Mike at 8:10 上午 0 comments
1.24.2011
社交網絡 The Social Network
事先聲明,第一,我是David Fincher的fans,睇過《Fight Club》不下十次。第二,我是一名IT人,甚至我會自認為半個geek,所以我對戲內的主角Mark Zuckerberg和提到的jargon都甚有親切感。第三,我一日要上facebook三次或以上。
電影本身節奏明快,縱使有時空交錯式講故事,但絕不混亂,亦不拖泥帶水。David Fincher拍短片起家,畫面和音樂配合得很好,連本身勁geek既主角都拍得算有型。相比起其他拍短片起家的導演,David Fincher能夠成為大師,好大原因是他選對故事,亦表現到當中既人生觀,而在作品中又唔會過份賣弄技巧。
講番故事,之前無講錯,呢部戲真係拍得Mark Zuckerberg幾型。全片我最鍾意一段,就係佢係開發facebook的期間,在等上堂的時間發緊夢,被另一位男同學不斷追問一位女同學的感情狀況時,靈機一觸,諗到在facebook加入感情狀況,之後他由課室直奔回宿舍,導演刻意放了一些時間去拍他跑跑跌跌地衝回宿舍,再看著他極速地加入這個功能。整個過程一氣呵成,由慢到快,將主角的決心、驚人的專注力及技術表露無違,當中展現出佢個人的吸引力。
Mark Zuckerberg那份近乎瘋狂的決心特別值得一提,故事提到他多次為了達成一些目的,往往可以專注得忘記了身邊的人和事。除此之外,他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執著怪,他的才能高得可怕,開段用了不少時間講他的特別之處,包括那段多線發展的對話及一夜之間hack了哈佛多個院舍的電腦,無非都係想講他並不單純是一個行為古怪的大學生。
Eduardo Saverin及那對孖仔也在戲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們代表了舊世代的天之驕子。Eduardo Saverin真人我覺得應該比電影中來得醒目,否則Mark Zuckerberg未必會當佢係朋友。
簡單咁講,呢部係我2010年最後睇既電影,十分出色,是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電影,繼《Fight Club》之後,David Fincher再一次衝擊我的人生,令我進行了很多的反思,我會買碟睇多佢十次八次,就像《Trainspotting》、《Fight Club》、《香港製造》、《重慶森林》、劉以鬯、村上春樹和伊坂幸太郎一樣,改變和合成我的性格。
Posted by Darth Mike at 11:49 下午 0 comments
1.23.2011
海上傳奇 I Wish I Knew
終於也看了我的第一部賈章柯電影,嚴格來說,這其實是一部訪談紀錄片,由很多來自不同地方的人,有名人,也有普通人,說著上海和他們的關係。影片內有一位女角在上海四處走動的片段,恕我無知,實在睇唔出那些訪談人物出現的次序和這位女角背後有甚麼玄機。
賈章柯近年喜歡拍紀錄片,以不同角度拍下現在的中國,相信影片對後世甚有價值。開初聽到賈章柯這部《海上傳奇》,還以為會提及很多關於上海的黑暗面,但原來導演集中在人這個層面上。老一輩的人說著上海和他們的故事,新一代的說著現在他們怎樣在上海生活,感覺上保持中立。
上海,以近數百年來說,她可稱得上是全中國最有故事事及代表性的一個地方,而以現時來說,她是全球其中一個最重要及最有活力的城市。要了解一個地方,不單只看她有多繁榮,還要看她的內涵。
雖然這並不是一部十分正宗的電影,但還是期待可以找回賈章柯的舊作或看他的全新電影。
Posted by Darth Mike at 9:41 上午 0 comments
軌道 Rail Truck
我相信可以歸立這電影為其中一部後《海角七號》電影吧,也是和台灣日治時期有關,若果《海角七號》唔係收得咁勁,我確實懷疑是否有人願意出錢拍這類故事。
對於我們香港常見的諗法,年老的華人大多是反日的,因為畢竟他們也較切身地感受過日本人當年的侵略。從這部電影,我們可以看到,對於老一代的台灣人,他們卻有對日本人卻有另一種的感覺。
關於香港在三年零八個月,大家也多數只有一些傷痛的回憶。但對於台灣,日本卻確實地做了很多社會上的建設及文化上的影響,部份台灣人更希望可以真正成為一個日本人。
這電影講台灣一個家庭三代人,當中有整輩子也希望成為日本人的爺爺,趁日讀書及娶了一位日本人的兒子和兩位在日本長大,完全唔識國語的孫兒。籍著在日本的兒子死去,日本人家嫂帶著先生的骨灰和兩位兒子回去先生的台灣故鄉,當中所發生的一些事情,訢說著不同年代和不同民族之間的情懷。
電影拍攝現場是台灣一些山區,畫面優美得像在看紀錄片,但奈何節奏實在太慢,故事亦起伏不多,觀看既時候需要不停和睡魔作戰。
Posted by Darth Mike at 9:09 上午 0 comments
1.16.2011
全員惡人 Outrage
事後諗清楚才發現,原來呢部係我睇既第一部北野武導演的電影,之前試過幾次有興趣,但最後都係不了了之。
電影比預期中更血腥暴力,是一種很直接的暴力,並無多餘的鋪張,可能這就是暴力大師的功力。
故事本身是典型的黑幫仇殺片,殺來殺去,爭權奪利,一方面在宣揚義氣,一方面在互相奪利。可幸的是,北野武的幫派並沒犯上主角無敵的常見劇情。最後安排加瀨亮過檔及黑幫轉型的結局,很有時代轉變的感覺,說明著義氣行先及舊式黑幫經營方法已經落伍,新一代只向錢及效率看。
電影另一個令我大開眼界的地方,是北野武幫派內眾人的服裝。那些西裝,貼身有型,英氣十足,心想日本人真的是懂得穿好西裝。事後睇埋字幕,才知道那是出自山本耀司之手,便知道難怪了。
Posted by Darth Mike at 11:32 下午 0 comments
12.30.2010
酒徒 The Drunkard
期待已久的電影,很多年之前看過這部小說,正式成為劉以鬯的粉絲,另外亦讀過幾本佢既中篇及短篇小說,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這部《酒徒》。作者用意識流的手法去表達角色在不同時侯的感情,十分特別。
要將這部小說拍成影象,難度甚高,特別是故事內那些醉酒後的片段,真假難分,似是夢境,亦似幻覺,難以用鏡頭直接去表現出來。
導演使用了幾種手法,例如斷開畫面的文字及旁白,但效界一般。另外,相對於小說內的飲酒場面,電影版來得太真實,少了一種浪漫。
以我尚有的記憶,電影版的內容基本上跟足原著,誠意十足。可惜的是,這故事本身注重意境,強行將佢實體化確是十分困難。
Posted by Darth Mike at 5:03 下午 0 comments
10.21.2010
告白 Confessions
這部電影正如傳聞一樣,確是十分利害,故事本身很有意思,導演所用的表達方式(包括演員,剪接和配樂)亦很特別。
故事大意是探討罪與罰的關係,罰的本意應該是令犯罪者明白自己所造成的傷害及改過,但問題是罰本身是否真的有這個作用。日本的少年法係一個公開既問題(好多年前香港既雜誌都有報導過),初中生基本上已經擁有獨立思考能力和不能小觀的破壞力,仁慈的少年法本身是否已經過時確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呢部係我近年睇既第二部日本電影談及法律,之前一部是《儘管如此我沒有做過》,這電影講火車非禮案對男性的不公,亦是十分精彩的作品。用文化去反思法律的不足,是一個文明的表現。
《告白》這電影籍著不同人的自白去講各種兒童社會問題,好像家長的過份愛錫和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兒童的身上,兩個極端同樣會影響兒童的心理發展,另外當然唔少得校園欺凌這個永恆的問題,在人人有電話的年代,欺凌進行得更有效率。
之前睇過導演的《下妻物語》,已經覺得他的手法很獨特,今次更加見到他的膽識。全劇基本上由一段段的自白所組成,但完全唔會覺得悶。主要原因除了因為故事本身有追看性之外,畫面及音樂的配合亦都應記一功。畫面隨著內容的起伏而轉變,觀眾很容易被畫面所吸引。Johnny Greenwood的配樂亦十分利害,那些一層層的音牆很配合電影內角色們內心的孤獨,Radiohead的主題曲亦很正。
Posted by Darth Mike at 7:59 上午 0 comments